作品声明:内容取材于网络手机炒股配资软件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
2023年12月25日,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接收了一位生命垂危的年轻患者,他呼吸微弱,瞳孔对光毫无反应,血压低到几乎测不出,肾脏和肝脏正以惊人的速度衰竭。
几小时前,这位邓先生下班回家后口渴难耐,随手抓起家中一瓶看似饮料的液体猛灌了几口,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,自己喝下的竟是毒性极强的汽车防冻液,不仅死亡率高达96%,目前国内还尚无特效解药可直接解毒。
当邓先生被送往医院时,医生只是大量的猛灌白酒,虽然一旁的护士十分不解,但这却是抢救生命的唯一办法。
那么,防冻液究竟有多“毒”,为何白酒能够治病?
甜蜜的伪装者
汽车防冻液,这个听起来与日常生活有点距离的化学品,其主要成分是,它是化学世界里的顶级“伪装大师”,外表无色透明,质地还有点粘稠,跟某些饮料或糖浆很像。
更为致命的是,它尝起来是甜的,也正是这种极具欺骗性的口感,才让邓先生在口渴难耐时放下了所有警惕。
不过要知道的是,乙二醇本身的毒性并不强,但一旦进入人体,经过肝脏代谢,就会转变为致命的杀手,特别是在醇脱氢酶的催化下,乙二醇会迅速代谢成剧毒物质草酸。
当草酸一旦形成,就会在人体内展开无差别的疯狂攻击,它的第一目标是肾脏:草酸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,形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结晶。
这些细小的晶体像无数沙砾,直接堵死负责过滤血液的肾小管,导致肾脏迅速罢工,走向急性衰竭。
紧接着,肝脏也无法幸免,毕竟草酸对肝细胞具有强烈毒性,直接破坏肝功能,同时,它还会损害血管的内壁细胞,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。
更可怕的是它对神经系统的攻击,毕竟乙二醇及其代谢产物会严重干扰神经传导,导致患者陷入昏迷、发生抽搐,即使侥幸存活,也可能会留下记忆力减退等永久性后遗症。
所以当邓先生被送到医院时,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,这正是神经系统被重创的直接表现,特别是根据检查结果显示,他喝下的防冻液量足有200毫升,而这种毒物,80毫升就足以致命。
面对如此凶险的局面,医生们心急如焚,毕竟常规的洗胃手段只能清除胃里残余的毒物,但对于已经进入血液循环的乙二醇无能为力。
而唯一的希望就是官方特效解药甲比唑,但这款解药在国内根本没有上市,而且由于乙二醇中毒事件相对罕见,需求量极低,几乎没有医院会储备这种药物。
没有解药,就意味着只能眼睁睁看着邓先生的生命一点点流逝,毕竟乙二醇中毒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,死亡率接近100%。
白酒救命
不过就在所有人几乎绝望的时候,医生们没有放弃,他们疯狂查阅各种医学文献,试图从资料中找到一线生机,最终,一个看似“离经叛道”的方案浮出水面,那就是用白酒解毒。
虽然这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,但其实用白酒救人是有科学根据的,毕竟甲醇和乙醇在肝脏里抢一种叫醇脱氢酶的酶,当乙醇多的时候,就会先被处理,减慢甲醇变成毒物的速度,让肾脏有时间把甲醇排出去。
就连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指南也说,乙醇是甲醇中毒的紧急办法,最好用医院的医用乙醇,没药时可以用高度白酒代替。
不过要知道的是,虽然上演了一出精彩的“李代桃僵”,但它并不能直接清除毒素,而是一种“缓兵之计”,通过阻止乙二醇被转化为更毒的草酸,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。
最为主要的是,这个过程风险极高,毕竟白酒不是标准药,乙醇量不稳定,如果算量不准就可能引起酒精中毒或呕吐危险,这时候医生在用量时就必须小心斟酌,确保能达到有效浓度,又能避免酒精中毒的“双赢”局面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邓先生并非唯一的乙二醇中毒受害者,类似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,根据中国急诊医学学会统计,每年全国因误食防冻液导致的中毒病例约数百起,死亡率高达90%以上,若不及时治疗,几乎无人生还。
当然这些悲剧的根源,也往往在于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巨大漏洞,毕竟为什么剧毒的防冻液会被随意分装在饮料瓶里?这背后,是人们安全意识的极度缺失。
而且从生产、使用到废弃,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必须使用有密封性的专用容器,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安全区域,并配上醒目的警示标识,特别是相关员工,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。
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,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也要养成最基本的安全习惯,例如绝对不要随意品尝或饮用任何没有标签、来源不明的液体,对于经常接触化学品的人员,使用时必须佩戴手套、护目镜等防护设备。
一旦皮肤不慎接触,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,如果不幸发生误服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立即催吐,并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医院,毕竟这些看似琐碎的常识,在关键时刻,就是一道保命的防线。
主要信息来源: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4年01月18日关于男子误喝防冻液中毒 四瓶白酒救回性命!是真的吗?的报道原文登载于南京广播电视台2024年01月14日关于男子深度中毒住进ICU,医生开出解药:4瓶白酒!的报道
同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